20150924

沒有書香的環境


生於書香世代的家庭,家裏張眼抬頭見到的,隨時是書,祖父母、父母、叔伯等都飽讀詩書、或至少是經常看書談書之人,在這樣的環境成長,而養成愛看書的習慣,是順理成章的事。然而,在書香環境成長的人終究不多,有些人欠缺這種環境卻仍然愛看書,這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呢?這個問題當然沒有一個簡單而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,以下我只是提供一些有關因素,不能解釋所有例子,但多少有點解釋力。

我相信任何已有能力看書的孩子,只要符合以下四個條件,即使沒有書香的環境,也很有機會養成愛看書的習慣:

-  有好奇心
-  有看書的時間(即使一天只得一個半個小時,也算是有時間)
-  有選擇看甚麼書的自由
-  沒有太多其他的娛樂

我沒有列「有可看的書」為條件,因為現在的人即使家裏沒有書,也很容易在公共圖書館、學校圖書館、或書店裏找到可看的書。

四個條件中,好奇心最重要,因為這是看書的主要推動力。大多數小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,可惜在上學後,這種自然的好奇心很容易被填鴨式教育扼殺;此外,大量功課和考試,也令孩子的課餘時間少得可憐,一有時間便想到玩了。不過,如果能保持好奇心,縱使有其他的娛樂,看書也會成為娛樂的一種,至少有機會在孩子的娛樂時間裏佔一部份。

有些孩子有好奇心,也有時間看書,可是,一些著意子女要「贏在起跑線」的家長,會決定他們看些甚麼課外書(當然是些「有用」或能「增加課外知識」的書),不給子女選擇的自由(「不准看武俠小說,那是浪費時間的書!」)。這樣一來,「看課外書」變成了另一種功課,是被逼的,自然難有樂趣;於是,學校制度和混飯吃的老師還未完全扼殺的好奇心,也會給這樣的家長消滅了。

回想我的童年,雖然父母的教育程度都很低,沒有書香的環境,但以上四個條件我都符合了 --- 我好奇心重,父母完全沒有管我看甚麼書;當年讀書功課不多,也沒有很多其他的娛樂,看課外書的時間不會少。此外,我家住廉租屋邨,那裏有一間頗大的公共圖書館,因利乘便,對我從小養成愛看書的習慣,也有很大的幫助。

然而,我總有點懷疑,愛看書這個傾向可能有些遺傳性。我父親只讀過兩年私塾,職業是小巴司機(也做過的士司機);雖然我小時候從沒見過他看書,但記得他天天看報紙時整份都看過,而且看得很入神。有趣的是,他晚年時竟有一段時間要求我介紹一些儒家的經典給他看;我從自己的藏書中選了幾本給他,到現在還記得其中兩本是鵝湖雜誌社出版的《孟子義理疏解》和《大學中庸義理疏解》(他把書都看完了,但我沒有跟他討論,不知他看懂多少)。也許父親根本有愛看書的傾向,只是一直礙於各種原因沒有付諸行動而已。

我家四兄弟姊妹都有看書的習慣,說不定多少有點遺傳。我兒子也是一早已養成這個習慣,不過,除了是可能的遺傳,我還給他提供了一個書香的環境 --- 他可以說是在書堆裏長大的。

5 則留言:

  1. 竟然有私塾之經歷。
    說不定是由前清秀才親授心法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讀過扑扑墊有何奇?上一輩的經歷大致如此。

      刪除
    2. 奇唔奇關你春事咩

      刪除
  2. 當「大多數小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」,那麼自由的環境相信應該是最重要的。從很多取得科學成就的華人來看,他/她們大多數都在西方自由社會裡接受教育,比那些不在自由環境裡受教育的華人更能夠發揮到他/她們的興趣和潛能,可能也就更能夠有科學成就了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想起余華寫過他的經歷,在無書可看的年代寅夜翻進某處偷書,驚險刺激,但想看書的渴望大於一切,也沒辦法了。

    愛書而無書可讀,真是很大的煎熬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