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1231

2014年想讀但未讀的十本書


剛看到姚崢嶸寫的〈2014年想讀但未讀的十本書〉,覺得比起寫讀過的十本書更有意思。愛讀書的人總慨嘆想看的書遠遠超過自己有的看書時間,不得不有所取捨,有些是忍痛割愛,有些是暫且放下,都各有因由。既然有意思,我不嫌效顰,也來寫我的十本吧!(次序隨意;有趣的是,我的書單上有兩本跟姚崢嶸的相同。)

(1)  陳鴻祥,《王國維全傳》

這本書是到海寧旅遊時在王國維的故居買的,本來打算回家即讀,可是後來讀了兩三章便擱在一旁。不是書寫得不好看,而是太大部頭(六百多頁),一時氣餒,便被其他書吸引開去了。王國維是一位我特別感興趣的人物,這書始終是要讀完的。

(2)  Thomas Hurka, The Best Things in Life

英美哲學少講人生問題,我認為是大大不該。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的,作者乃多倫多大學的哲學教授,講的正是人生中有甚麼真正值得追求;我看過目錄和前言,認為有趣,而作者的行文亦平易近人,應是一本看得舒服的書。

(3)  Thomas Piketty, Capital in the Twenty-First Century

這是 2014年的熱門書,本來和幾位同事(來自不同學系的)說好開讀書組,一起硬啃這本巨著。可是,我們只是雷聲大雨點小,後來不了了之,而我自己也提不起勁獨力看;書評倒讀了好幾篇,最後決定知個梗概便算了。

(4)  Arthur Danto, What Art Is

這是 Arthur Danto 的遺作,是本小書,只有百多頁,本來打算讀,也相信不用花太多時間便可讀完;然而,書買了之後一直放在那裏沒有看,也許是今年事多,沒閒情思考「甚麼是藝術?」這個我雖然有興趣卻又未至於念念不忘的問題。

(5)  李懷宇,《許倬雲談話錄》

這是史學家許倬雲的口述自傳,講的主要是他的成長和求學經歷,由李懷宇筆錄,書的下半部是李懷宇的延伸寫作。我在網上讀到此書的節錄,覺得非常有趣;我的胡適熱還未退,多看兩三本關於胡適的書後便會讀這本。

(6)  Saul Kripke, Reference and Existence

Kripke 的 Naming and Necessity 是英美哲學界必讀之作,這本是姊妹篇,同樣是根據 Kripke 的演講整理出來的;Naming and Necessity 早在 1980年便已出版,這本書卻等要到 2013年,距離當年的演講整整四十年!這本書遲早會讀,也許用來做教材是最佳的閱讀方法。

(7)  Atul Gawande, Being Mortal: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

這本書講生死問題,作者是醫生,他的書我未讀過,但老婆大人幾年前讀過他的 Complications: A Surgeon's Notes on an Imperfect Science,讚不絕口,說內容豐富和寫得十分有趣。這本書我有興趣看,但同時又有點不自覺地拖著不看,這也許多少反映了漸老的人對死亡問題的態度。

(8)  Eric Steinhart, More Precisely: The Math You Need to Do Philosophy

雖然哲學不要求很強的數學訓練,但哲學裏運用到數學的地方也不少(例如邏輯哲學、知識論、形上學、和科學哲學);我的數學底薄弱,一直引以為憾,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上佳的「惡補書」。明年今日之前,我一定把這本書讀完。

(9)  錢穆,《師友雜憶》

本來打算暑假時讀這本書,卻因各種原因沒有做到。我年青時視錢穆為追不上時代的舊派學者,後來因各種機緣而多讀了他的書,並轉為佩服他的學問。這本書也是遲早會讀的。

(10) Leo Tolstoy, War and Peace

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,我讀了《安娜卡列蓮娜》(讀英本)和《復活》(讀中譯本),卻始終不能「的起心肝」讀《戰爭與和平》;想起上個月到中大的演講是關於托爾斯泰的,不禁慚愧。然而,我卻不敢誇下海口,說 2015年會讀了這部小說。也許這本書會年年列在「想讀但未讀的十本書」上?

6 則留言:

  1. 如對許倬雲生平感興趣,建議改讀《家事、國事、天下事——許倬雲院士一生回顧》(臺灣中研院版書名,香港中大版書為《家事、國事、天下事——許倬雲八十回顧》),此書亦為許的口述自傳,講了四年時間,由其學生輩整理而成,正文五百多頁,由其先世講起:如何到了無錫,族人在洪楊之亂時的狀況等,再講到自己的身世:抗日期間的所見所聞,在美國留學的經歷等。孫書有的內容此書也有,反之則不然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上段留言的「孫書」為「李書」之誤

    回覆刪除
  3. 王教授,好奇一問,您的平板支撐練到多少分鐘了?

    回覆刪除